微生物污染與營養健康成為食品安全熱點
從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獲悉,根據2015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全年跟蹤解析的27個食品安全熱點的整體趨勢來看,微生物、乳制品、肉制品等成為關注度較高的領域。
1月12日,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工商大學等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們,對“食品安全法”、“轉基因”、“紅肉、加工肉制品致癌”等12個食品安全熱點進行了科學解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陳君石在對“金箔入酒”事件的解讀中特別指出,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說明新媒體的風險放大作用。“如何應對和管理新媒體已成為風險交流領域的一個新挑戰。” 陳君石說。
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在做“紅肉致癌”熱點事件的解讀時指出,在發布關乎民生健康的風險信息時,需要嚴謹和慎重。媒體要正確描述風險,避免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此事件也凸顯了風險交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和及時的風險交流可避免類似問題的失真和夸大,對社會諧和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胡小松教授在“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現無罪判決的熱點事件解讀時直言,讓不讓用是管理問題,是否有毒是科學問題,不能在“有關部門公告禁止使用的物質”和“有毒有害物質”之間簡單地畫等號。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首席專家、副院長兼總工陳穎在對“洋奶粉”相關問題進行解讀時表示,消費者需要科學地辨別真偽,正確獲取消費信息。應正確對待真正的食品安全問題和食品安全風險,全面科學地認識食品包括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安全狀況。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分析表示,2015年我國食品安全在整體上呈現了進步,但同時也面臨著挑戰:
一是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漸趨成熟。 2015年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為代表的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日趨成熟,以“風險預防”為目標的規范化長期化的抽檢工作,為體量龐大的中國食品安全摸清底數、對癥下藥作出貢獻。首次將“風險交流”列入政府日常管理中,在“透明產生信任”中,形成對食品安全科學認知的引導力量。
二是中國食品工業的食品安全水平在逐步提升。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15年上半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情況表明,肉蛋奶等制品的產品合格率明顯提升。
三是原料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是我們短期內難以有效化解的最大挑戰。
據了解,此次對2015年食品安全熱點的解讀,是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自2011年首次啟動年度食品安全熱點媒體溝通會后的第五年,在整體上延續了以往權威、專業的特征及第三方的定位。此外,會上還梳理了2015年食品安全微信謠言TOP 10。
附:2015年食品安全十大微信謠言
NO.10:某快餐企業使用6翅8腿怪雞
NO.9:柿子酸奶同食致死
NO.8:生吃醬油能致癌
NO.7:羊肉不能吃
NO.6:喝牛奶會致癌
NO.5:吃轉基因甜玉米會陽痿絕經
NO.4:兒童牛奶飲品含肉毒桿菌
NO.3:小龍蝦用于處理尸體外國人不吃
NO.2:吃麻辣燙感染H799病毒
NO.1:長期喝豆漿會致乳腺癌
同類文章排行
- 巔峰生物——ATP生物熒光檢測儀
- 《安徽省食品安全條例》將于12月正式施行
- 熱烈祝賀我司的再獲4項專利通過授權!
- 三只松鼠開心果霉菌超標1.8倍被食藥監總局通報
- 8月3日下午"創谷匯"投資交流會在巴特恩眾創空間成功舉辦!
- 注意了!四川食藥監抽檢:7批次食品不合格!
- 網絡訂餐“安全”將立法監管
- 廣東首批食品安全示范縣創建工作啟動
- 食品安全管理不完善一票否決
- 安徽廣德多部門聯動 確保“小餐飲”食品安全